
新疆校园雕塑大全,新疆校园雕塑大全图片
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新疆校园雕塑大全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新疆校园雕塑大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题材是哪三个?
宗教雕塑,是以宗教教义、故事、人物、传说为题材的雕塑。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。现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塑为代表,分布于新疆、甘肃、宁夏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四川、广西、云南等地百余处。其中敦煌石窟、麦积山石窟、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享誉世界。
敦煌石窟,是今甘肃敦煌一带石窟群的总称。它包括莫高窟、西千佛洞、榆林窟等,以莫高窟规模最大。据载,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(公元366年),至元代的一千多年间,不断凿建。唐代已有一千窟龛。窟内塑有造像,四壁与天顶画满壁画,洞前建有木结构建筑,集建筑、彩塑与壁画于一体,构成金碧辉煌、绚丽多彩的佛国世界。现存历代洞窟492个,铜雕壁画45000余平方米,彩塑3000余身。由于敦煌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开始,就成为东西方的交通枢纽,是印度犍陀罗文化、希腊文化和我国中原文化的汇合地,所以敦煌石窟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,也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。
敦煌石窟现存魏至宋彩塑2415余身,影壁(浮雕)千余身。其中,唐代彩塑670尊,从艺术成熟和绘塑结合之完美来看,都是敦煌彩塑的高峰。唐代彩塑,将佛的慈祥大度,菩萨的温静端庄,***的聪慧虔诚,天王的威武雄壮,都表现得惟妙惟肖。人物形象丰润端庄,比例适度,衣纹舒展自然,傅彩艳丽又谐调统一,是从生活中概括而来又按佛教发展要求创造出来的中国化佛教雕塑。
敦煌雕塑繁盛时期特征?
(一)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
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,辗转传到西域。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,原来印度的毗诃罗(僧房)和支提(塔庙)都出现了新形式。传到敦煌,则离印度更远。敦煌最早的禅窟,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;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,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,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,而且规模更小。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,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,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,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,但后室有平綦顶、前厅是人字形、硬山顶,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。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。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,正壁开龛,顶悬华盖(藻井),有的窟中设佛坛,前有踏步,后有背屏,四面围栏,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、动物装饰,四壁画联屏。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,中国特色更为浓厚。
(二)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
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,希腊有安琪儿——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;中国有羽人,臂长羽毛,奔腾于空,世称飞仙;印度有头顶圆光、身托云彩的飞天,也有双翼天使。敦煌飞天来自印度。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、秀眼、身体短壮、姿态笨拙的形象,加上印度裸俗、波斯大巾、不乘云彩,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。进入敦煌后,遂渐与羽人相结合,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,条丰脸型、长眉细眼、头顶圆髻、上身半裸、肩披大巾、头无圆光、风姿潇洒、云气流动,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。隋代帝王宠爱飞天,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,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。①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,千姿百态,成群结队,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。特别是天宫,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,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。
唐代飞天,不长翅膀,不依托云彩,就靠一条长巾,展卷飞舞,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。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:“素手把芙蓉,虚步蹑太清;霓裳曳广带,飘浮升天行。”②这就是中国飞仙(即飞天)典型的艺术形象。
(三)菩萨的女性化
石窟艺术源于印度,在印度石窟中人体比例、姿态动作、面部表情都比较写实而又合于理想;在男女性别上,特征分明,圣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。男者面相丰圆、唇有胡须、肩宽腰壮、强健有力;女者脸圆、眼尖、眉长、唇厚、丰乳、细腰、大臀、跣足,有的男根女阴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。
龟兹石窟继承了这一传统,但***像已大为减少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疆校园雕塑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新疆校园雕塑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ustiers-corsets.com/post/63576.html发布于 2024-10-24